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焦点 » 正文

人脸识别进校园

分享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8  浏览次数:561
核心提示: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技术发展确实迅猛,但也别技术迷恋,用技术思维去代入所有问题。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的消息,在网络引发众多讨论。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技术发展确实迅猛,但也别技术迷恋,用技术思维去代入所有问题。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关人脸识别技术进校园的消息,在网络引发众多讨论。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他同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在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

此前媒体报道,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就在入校时发现了一个大变化,不仅校门、图书馆等安装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教室内也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学生发呆、玩手机都能被感知到。

消息一出,即引发极大争议。争议是正常的,连发呆、玩手机这种极其普通的行为,都要被赋予某种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但凡正常人,都不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技术包裹之下,人该如何自处?

一个新技术的引入,常会发生“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的错位。据中国药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学上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教学质量,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看到学生是否玩手机,是否发呆,是否看别的书,并以此为根据评价教学质量。因此,这所大学引入人脸识别“想干什么”,主要是用来评估教学质量。

但显然,这个技术能干的可不止这些。谁又能保证学校和老师不会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倒逼学生不许发呆呢?谁知道这个技术会不会成为震慑学生、磨练学生“演技”的工具呢?这项技术在“能干什么”上的巨大潜力,难保不会变形走样,变出一副怪相。

更何况,这项技术“能干什么”又岂止在课堂上?这些学生的生物信息,会不会遭遇外泄?可不可能被用作校园以外的地方?学校有没有足够的隔离与防范能力?因此,一项技术哪怕有着看似美好的初衷,也可能会向某个方向延展出意料之外的后果,保持一定的技术审慎是绝对必要的。

当技术触角深入个体的生活之中,必须划定严格的边界。类似人脸识别这种监控技术,使用时应当紧贴着底线需求,如公共场所的安全等。不可随意做增量,将其延展到个体状况判断、教学质量评估等具有一定主观裁量空间的领域之内。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技术发展确实迅猛,但也别技术迷恋,用技术思维去代入所有问题。就以大学教育为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它该承载的内容是信任、尊重、诚实等人文精神,还是“不听课就把你拍下来”这种机器指令式的惩戒规训?用镜头拴住学生,究竟课堂质量提高体现在哪?丰富一下课堂设计,提高一下考核难度,给教师课堂教学多一些评价权重,提升课堂质量恐怕也不至于就穷尽办法了。

对技术不可误用,对教育不可误解。教育更需要的恐怕还是春风化雨的耐心与定力,而不是一两项高效“管”住学生的黑科技。

 
 
打赏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人脸识别进校园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